《禮樂中國——湖北商周青銅器特展》迄今最早的楚國編鐘——萬福堖編鐘記者劉斌 攝
  記者歐陽春艷
  通訊員張翔 曾攀 楊理勝 艾昕
  昨日,《禮樂中國——湖北商周青銅器特展》在湖北省博物館開幕,100餘件我省出土的商周青銅器精品,較為全面地反映了中華文明以天命、禮樂為核心的王朝制度體系。
  枝江萬福堖甬鐘、鐘祥花山甬鐘、大悟雷家坡甬鐘、九連墩2號墓編鐘等4套先秦甬鐘此次首度集體亮相,它們與省博館藏的曾侯乙編鐘相呼應,系統反映了先秦編鐘制度的發展和演變。
  昨日趕來觀展的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音樂類評審主席、韓國漢陽大學教授權五聖感嘆:“編鐘是全人類最偉大的音樂發現,而湖北也是全球音樂家的聖地。”
  據悉,本次展覽將持續到2014年2月7日。
  最早楚國編鐘首次亮相
  昨日,迄今發現的最早楚國編鐘——12件組萬福堖編鐘首度在省博亮相,引發觀眾圍觀。據介紹,萬福堖編鐘屬於最早的雙音甬鐘,除殘件外,都能分別在正面和側面的相應位置擊發不同的音高。
  2012年6月18日,萬福堖編鐘被髮現於湖北宜昌市枝江萬福堖村一處西周時期的遺址。當時,萬福堖遺址共出土青銅器13件,其中銅甬鐘12件,銅鼎1件。經專家確認,萬福堖編鐘的年代跨越西周早期到西周中期後段,應為不同時期的多套編鐘積累組合而成。
  據介紹,萬福堖編鐘分為三種形制:I式甬鐘上有17字銘文:“楚季寶鐘,厥孫乃獻於公,公其萬年受厥福”,年代約為西周中期前段,這組編鐘應該屬於一位不會晚於周夷王的楚王;II式甬鐘有乳釘紋界欄;III式甬鐘有圈點紋界欄,與隨州葉家山早期曾國墓地111號墓出土西周早期甬鐘特征十分接近,可前推至西周早期晚段,是迄今所知最早的楚國編鐘。
  11件戰國編鐘“裸”展
  在昨日的展館里,九連墩2號墓出土的11件戰國時期編鐘,被懸掛在已複原的鐘架原件上展出。記者註意到,它們沒有被放在玻璃櫥窗里,而是完全裸露在空氣之中,可供觀眾更近距離的接觸。
  據瞭解,九連墩2號墓編鐘於2002年底在棗陽出土。當時,工作人員小心抽去墓中積水後,發現一排精美的編鐘,共有11個,上有雲紋浮雕,十分完好。
  記者昨日看到,懸掛九連墩2號墓編鐘的鐘架造型古樸,經歷了千年曆史,鐘架上的一些硃紅色紋飾仍清晰可見。省博工作人員告訴記者:“九連墩墓一直處於相對封閉的地下狀態,鐘架保存較好。出土後,我省專家又採用了獨有的高分子修複技術,讓它們再度新生。”
  這樣珍貴的文物不使用玻璃櫥窗密閉保存,會不會受到周邊環境的不良影響?“青銅器相對沒有那麼‘嬌嫩’,而經過脫水處理的鐘架也很堅固,觀眾大可放心觀賞。”省博工作人員透露。
  “新貴”隨仲嬭加鼎助解“曾國之謎”
  最近入藏省博的隨仲嬭加鼎也在本次展覽中亮相。自1978年曾侯乙墓發現後,“曾”、“隨”兩國的關係一直是未解之謎。專家介紹,隨仲嬭加鼎的年代在春秋中期,是十分少見的隨國銅器,銘文中出現了“隨”、“楚”字,為解決“曾國之謎”提供了新材料。
  隨仲嬭加鼎由省博徵集而來,“為證明它的價值,專家採用了一系列專業鑒定手段,並由國內頂級權威專家最終確認。”省博有關負責人透露。  (原標題:百件商周青銅器精品再現禮樂中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x99xxvyy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